陈可辛最近在采访中深情回忆:“杨幂为了王许梅的枪决戏,坚决地说‘导演我非常想演这场戏’。”场面感人至深,仿佛看到了一位为艺术献身的演员在燃烧生命。然而,当观众看完电影后,发现这场戏的震撼力确实很强——杨幂跪在地上捶肚子,满脸痛苦,感染力拉满。
但问题来了:为什么“求枪决”会成为演员的“高光时刻”?难道现在的演技评判标准已经进化到“谁死得更惨,谁就更会演”?杨幂的粉丝狂吹“为戏牺牲”,可仔细一想,这不就是“演技不够,痛苦来凑”吗?毕竟,比起细腻的微表情,歇斯底里的崩溃戏确实更容易让人记住——哪怕观众可能根本没看懂她为啥要捶肚子。
陈可辛还盛赞杨幂和章子怡的“蛋糕戏”化学反应极强,堪称全片高潮。然而,点映后观众却发现,这部电影的口碑两极分化严重——有人夸演技炸裂,有人骂剧情稀碎。更讽刺的是,片方为了“捂嘴”差评,竟然下架了杨幂和赵丽颖的台词争议片段。
所以问题来了:如果杨幂的表演真的那么好,为什么片方要急着删差评?难道“国际影后级演技”还需要靠“捂嘴”来维护?更搞笑的是,粉丝还在争“谁才是真·女二”,而电影本身却被吐槽“悬疑片拆成两部,剧情如白开水”。
杨幂的“求枪决”操作,让人不禁想起内娱近年来的“演技内卷”——不会演复杂角色?那就演“惨”!不会塑造人物弧光?那就“死得壮烈”!反正只要够极端,观众就会记住你。
但真正的演技,难道不该是让角色“活”起来,而不是“死”得震撼吗?章子怡在片中饰演的詹周氏,从隐忍到觉醒的层次感,才是真正的高级表演。而杨幂的“捶肚子式演技”,虽然冲击力强,但细品之下,更像是一种“表演捷径”——毕竟,比起琢磨角色心理,直接演“痛苦”要容易得多。
《酱园弄》的争议,本质上是流量与质量的博弈。杨幂的“求枪决”戏,或许能让她在热搜上多待几天,但电影本身的票房颓势和口碑危机,却暴露了一个残酷现实:资本可以营销“高光时刻”,但骗不了观众的钱包。
所以,当陈可辛感动于杨幂的“坚决求死”时,观众更该思考的是: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表演?是“炸裂式”的短暂冲击,还是真正经得起推敲的角色塑造?
股票10倍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