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场看似寻常的台风,却撕开了中国中南部内陆省份在气候变化常态化背景下,长期被忽视的区域发展韧性疮疤。2025年第11号台风“杨柳”,自8月8日生成以来,其路径已然锁定我国,预计于8月13日先登陆台湾东南部,随后在13日夜间至14日凌晨二次登陆福建晋江至广东惠来一带沿海。然而,真正令人警醒的并非其“小个头”或初次登陆的强度,而是其登陆后因副高边缘暖湿气流和南海季风气流的补充,强度减弱缓慢,环流将维持数日并深入内陆,预计江西南部、湖南南部、贵州等地将面临高达300至400毫米的特大暴雨。这不仅仅是对生命财产的直接威胁,更是对这些内陆区域在经济结构、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方面长期脆弱性与转型压力的深度拷问。
“杨柳”台风深入内陆并长时间维持的特性,无疑是气候变化背景下,我国中南部省份深层脆弱性的一次残酷揭示。沿海省份虽常年遭受台风侵袭,却也因此积累了相对完善的防灾体系和基础设施,其韧性在无数次风雨洗礼中得以锤炼。然而,当台风的触角延伸至江西、湖南、贵州等地的山区与丘陵,其固有的经济结构单一、基础设施抗灾标准偏低、生态系统承载力不足等问题便无所遁形。以2023年为例,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高达10539.3千公顷,直接经济损失3454.5亿元人民币。这其中,内陆省份因强降雨引发的山洪、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,远非海南一省的651.49亿元所能概括,而是气候灾害对全国农业生产链条的系统性、结构性冲击。
长期以来,针对内陆省份极端天气风险的评估与投入,相较于沿海地区存在显著的政策空档。内陆地区在水利设施、交通网络、电力系统等关键基础设施的韧性建设上,普遍缺乏针对台风深入影响的专项考量和高标准投入。例如,2024年山东菏泽的龙卷风造成5人死亡,安徽黄山雷击致13名游客受伤,这些案例虽非台风直接引发,却清晰地反映出内陆地区在面对突发性、高强度极端天气时的基础设施脆弱性。更甚者,内陆地区的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度极高。正如《适应气候变化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构建》报告所指出的,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呈现“北重南轻”的区域分布特点,但极端高温对水稻、小麦、玉米三大主粮作物均有非线性减产影响,且短时强降水同样造成大面积受灾。黑龙江五常县2023年因暴雨导致受灾水稻面积超过百万亩,这无疑敲响了内陆农业抗风险能力亟待提升的警钟。此外,被忽视的利益相关方——偏远山区和农村地区的脆弱群体,在预警信息获取、应急避险条件、灾后心理康复等方面,往往面临更大的困境。尽管已有对灾后老年群体心理康复的关注,但缺乏针对极端天气冲击下内陆脆弱群体的系统性、前瞻性支持政策,这无疑是社会韧性链条上的致命弱点。
因此,提升内陆省份的气候韧性,绝不能停留在传统的“堵”和“抢”的被动模式,而必须转向更主动、更系统的“适应”策略。这包括但不限于:
基础设施的革命性升级:重新评估并大幅提升内陆地区基础设施的抗灾标准,尤其是在水利、交通和通信等生命线工程上,确保其在极端天气下的稳定运行。农业经济的韧性转型:推动农业经济结构向多元化、高韧性方向转型,减少对单一作物的过度依赖。同时,必须加大对适应气候变化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,例如智能气象节水灌溉技术和抗逆性作物品种的培育,通过降低农民采纳成本、提高生产效率,从根本上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。全链条气候适应体系的构建:构建覆盖粮食全供应链的气候应对与适应协同体系,从生产、收储、运输到贸易全环节进行风险评估与韧性提升,确保粮食安全在任何极端条件下都能得到保障。区域风险共担机制的完善:完善粮食产销区横向利益补偿机制,将气候适应成本纳入补偿范围,实现区域间气候风险的公平共担,从而保障主产区的积极性与可持续发展。脆弱群体的精准帮扶:应特别关注偏远地区和脆弱群体的需求,建立更完善、更具针对性的预警机制、应急避险通道和灾后心理援助体系,确保在任何灾害面前,“一个都不能少”。
“杨柳”过境,绝非仅仅是自然之力的展现,更是对国家区域发展韧性深层的警醒。它迫使我们直面那些被长期忽视的结构性问题。唯有将气候韧性融入区域发展的每一个环节,以科技为利剑,以政策为盾牌,以人文关怀为底色,才能在极端天气常态化的未来,构建一个真正能够抵御风雨、拥抱挑战的韧性中国。否则,每一次“杨柳”的过境,都将是又一次对我们脆弱性的无情嘲讽。
股票10倍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