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白宫东翼楼的砖墙在挖掘机的臂膀下粉碎,短短几分钟,钢筋裸露如同破败的骨架。现场依然烟尘弥漫,碎石散落得满地都是。2.5亿美元,一场耗资巨大的“修缮盛宴”,在这个原本代表历史与权力象征的建筑内拉开帷幕。特朗普本人极力宣传,“慷慨的爱国者”和“了不起的美国企业”,成了这场豪华扩建的幕后金主。然而,这位总统的欢欣与自豪,或许并不足以掩盖背后的深层问题。
8300平方米,1000人容量,这似乎不仅仅是“普通扩建”,更像是权力和资本之间的觥筹交错。法新社称其为“白宫一百多年来最大规模扩建”,这句话同时也具备双重含义:它不仅指工程规模,更隐喻了一种利益结构的空前膨胀。那些光鲜亮丽的名字——亚马逊、微软——赫然在捐助名单上。这些公司与联邦政府的合同联系,难道仅仅是巧合吗?当宾客们举杯庆贺时,谁又能说清所谓“私人资金”中的每一笔用途是否毫无悬疑?
更让人不解的是国家首都规划委员会的缺席。美联社提到,修建政府性建筑,或者进行结构的大幅调整,都需要国家首都规划委员会的许可。然而,这一次,白宫方面并未明确报告,也没有公开是否获得审批。委员会办公室“关闭”——这真是一个精准而又令人玩味的词。它意味着什么?默许?懒政?还是根本无力阻拦?
特朗普的社交媒体发布中更是语调轻松:“访客可能会听到施工噪音”,仿佛这滚滚轰鸣不过是日常喧闹的一部分,无需多虑。然而,此刻的白宫真的只是属于这个国家吗?还是早已成为私人利益的交易所,甚至某种象征资本主宰权力的舞台?那些砖墙倒下的瞬间,是过去时代的告别,还是未来权力结构重建的隐喻?一切看上去都是正常,但却又处处透着不正常的气息。
回到视觉冲击最强的点——总统宴请捐赠者。有哪些人出现在宴会名单上?或许答案已经一目了然:美国顶尖科技巨头的名字。那些巨人企业的代表穿梭在灯光璀璨的宴会厅里,举起酒杯,是为了感恩总统,还是为了庆祝权力的进一步向资本倾斜?在一切都可以用金钱定义规则的时刻,似乎是一场没有输家的游戏,但最终,这种过度奢靡的显现能否持续,谁又敢轻易下结论?
白宫,我们曾经以为这里象征着民主和决策的中心。现在呢,也许它正在变得越来越“私人化”。私人资金,私人企业,私人宴席,私人利益——这些词汇在新闻报道中的频率不由得让人迷惑。特朗普的话中无不暗示“美国企业贡献伟大”,可是是不是该问一句,这种对国家象征性的改造,真的还是为全民而修建的吗?
长达121年的历史建筑,到今天迎来了大规模拆除。砖块与钢筋的破碎不过是表面的轰鸣,更深处的“拆除”早已开始。以前我们以为权力需要藏在精致的外表之下,现在发现,或许它不再伪装,赤裸裸地告诉所有人:资本,总是在政治的旋转门上找到通路,而你我,也许只能站在门外,看它拆除一座座象征建筑,同时建起名为“私人宴席”的招牌。
烟尘未散。施工噪声未停。或许,真正的噪音比耳中的更加难以摆脱。
股票10倍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