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9月24日,A股上演了一场载入史册的行情。 国新办发布会释放超十项重磅政策后,三大指数集体暴涨,上证指数收复2800点,50ETF期权购9月2400合约单日涨幅高达239倍。 一年后的同一天,2025年9月24日,期权交割日再度来临。 市场以缩量大涨开局,科创板块盘中涨幅超4.8%,但两市成交量却萎缩2933亿元。 这种价量背离的现象,让投资者再度聚焦于期权交割日对市场的深层影响。
交割日效应:波动率的“放大器”
ETF期权交割日定于每月第四个星期三,2025年9月合约的到期日正是9月24日。 交割机制采用实物交割:认购期权买方需备足资金,认沽期权买方需持有ETF份额,而卖方则承担反向履约义务。
这种规则导致交割日前夕,机构为对冲持仓集中平仓,引发权重股交易量激增。 例如2025年5月某合约交割日,券商板块单日成交额暴增2.3倍。
历史数据显示,交割周市场波动率通常上升30%-50%。 但波动方向并非单一向下:2014年期指交割日中,上证指数上涨占比48%,下跌占比52%。
2025年7月23日的交割日,市场表现平稳,上证指数仅从3613点小幅回落至3582点。 波动率上升的本质是资金调仓换股,而非趋势反转的信号。
“末日轮”神话:高收益与高风险的双刃剑
期权临近到期时,时间价值加速衰减,虚值期权可能因价格波动短暂变为“伪实值”,但最终归零概率极高。
2024年9月24日,近50个期权合约涨幅超10倍,4个合约涨幅超百倍,正是“末日轮效应”的典型体现。 当时,9月合约仅剩一个交易日,深度虚值期权权利金接近零,但政策利好推动标的资产大涨,使这些期权瞬间转为实值。
这种行情背后隐藏着极端风险。 南华期货分析师周小舒指出,期权是风险管理工具,盲目追涨深度虚值期权可能导致巨额损失。
2025年9月24日,行权价为4100点至4200点区域的大量看涨期权持仓形成阻力,市场若无法放量突破,虚值期权仍将归零。
资金博弈:内资撤退与外资抄底的分化
交割日的资金动向往往揭示多空分歧。 2025年9月23日,内资主力净流出604亿元,前期热门题材成抛售重灾区。
而北向资金连续11日净流入,9月累计加仓近400亿元。 这种分化与2024年“924行情”类似:当时外资机构如高盛在港股和A股的买入量达1.87倍,对冲基金和长期投资者集中涌入金融、消费板块。
交割日的流动性虹吸效应加剧了分化。 以2025年6月为例,中证2000指数成分股日均换手率下降15%,部分个股单日振幅超8%,资金向沪深300等权重股集中。 中小盘股因流动性抽离而大幅震荡,而权重股在机构对冲需求下获得支撑。
技术面压制:缩量大涨的隐患
尽管2025年9月24日三大指数低开高走,但成交量萎缩暴露了动能不足的隐患。 上证指数在3700-3900点区间震荡,9月23日盘中低点3774.53点考验3800点支撑。
均线系统显示,5日均线(3860点)与10日均线(3843点)形成短期压力区,若无法带量突破,市场可能回探3839点支撑位。
期权持仓结构进一步强化技术压力。 沪深300ETF期权的看涨合约集中在4500点,看跌合约集中在4250点,导致指数在4250-4500点区间震荡概率增大。 类似情况在2025年3月交割日也曾出现,当时沪指下跌1.29%,成交放量却情绪低迷。
政策与信心的博弈
回溯2024年“924行情”,政策#热问计划#利好与地缘事件共同重塑市场信心。 国新办发布的降准、降房贷、支持A股等政策是直接催化剂;而同期太平洋导弹试射等事件,则从心理层面强化了投资者对宏观环境的乐观预期。
2025年9月,政策延续积极基调,但市场经过一年上涨后,估值已修复,需更实质的利好推动。
交割日效应本质是制度设计与投资者行为的共振。 它放大波动,却不决定方向;它制造风险,也孕育机会。 面对日历上的第四个星期三,投资者需关注权重股资金流向、期权隐波变化,而非简单迷信“魔咒”。
股票10倍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