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印象里的蒙古,还停留在历史书里那个横扫欧亚的背影,或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牧歌里。但要是把镜头拉到2025年的今天,你会发现一个安静得有些过分的邻居,一个国土面积铺开来比法国、德国、西班牙加起来还大,却常常在我们的话题里“隐身”的国家。
这种“没存在感”,不是错觉。它就夹在中国和俄罗斯之间,像一块巨大的三明治馅料,安静地面对着自己的挣扎。而这种挣扎,从两条最直观的线上就能看透:一条是画在地上的,另一条,是刻在土地皮肤上的裂痕。
我们先说画在地上的那条线。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动脉是什么?是公路。然而,在这个156万平方公里的国度上,严格意义上的高速公路,全长约32公里。你没看错,就这么长,从首都乌兰巴托到新机场。这条路还是由中国企业承建的,几年前通车,成了一扇现代化的橱窗。
但也就仅限于橱窗了。
窗外呢?是超过11万公里的公路网,听着不少,可里头绝大部分,是连沥青都没铺过的土路和砂石路。车子一开出首都圈,迎接你的就是一路颠簸和漫天尘土。这对一个以矿产为经济支柱的国家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挖出来的煤炭、铜矿,只能靠着重型卡车在这样的路上龟速前行,运输效率低得惊人,成本高到让人咋舌。
这条短短32公里的机场高速,与其说是现代化的开端,不如说更像一个孤独的样本,反衬着身后广袤国土上前现代的交通窘境。
如果说交通动脉的不畅限制了发展的速度,那另一条线,则直接威胁到了这个国家的生存根基。
蒙古国大约76.9%的土地,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沙漠化。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土,正在慢慢失去生机。那片曾经水草丰美的草原,正在被黄沙一点点吞噬。这背后,既有全球变暖导致降水减少的“天灾”,也有更复杂的人为因素。
苏联解体后,市场经济的引入和牲畜私有化,让牧民的牛羊数量在短时间内暴增。过度放牧像一把锋利的剃刀,刮光了脆弱的草原植被,裸露的土地在风中变得不堪一击。再加上一些无序的矿产开采,对地表的破坏更是雪上加霜。
沙漠化最直接的后果,就是动摇了畜牧业这个立国之本。草场没了,牛羊没得吃,许多牧民家庭因此陷入贫困,被迫放弃传统的生活方式,涌入乌兰巴托,在城市边缘形成了庞大的“贫民窟”。
更要命的是,这些被“激活”的沙土,并不会老实待在原地。每年春天,强烈的沙尘暴从蒙古高原刮起,随着西风一路向东,越过国境,直接影响到中国北方、朝鲜半岛乃至日本的空气。我们每年都要经历的沙尘天气,很多时候,源头就在这片正在龟裂的土地上。这已经不单是蒙古国自己的生态危机,而成了一个区域性的环境难题。
面对黄沙步步紧逼,蒙古国当然没有坐以待毙。一场艰难的“绿色反击战”其实早就打响了。
近些年,他们推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——“十亿棵树”运动,目标是到2030年,在全国种下十亿棵树。为了这个目标,政府甚至计划将每年GDP的1%投入进去,决心不可谓不大。同时,也在尝试推广划区轮牧、限制牲畜数量,希望能给草原一个喘息的机会。
可这场仗,打得异常艰苦。蒙古干旱寒冷的气候,让树木的存活率本就不高,后期维护成本巨大。而想改变牧民世代相传的放牧习惯,更是难上加难。庞大的治沙工程需要持续的资金,这对经济本就不发达的蒙古国来说,是个沉重的负担。
许多评估报告都指出,尽管付出了巨大努力,但蒙古国防沙治沙的成效“尚未取得明显进展”。沙漠化的趋势在某些地方被遏制住了,但总体上,黄龙依然在蔓延。这场人与自然的博弈,蒙古国走得步履维艰。
所以,当我们再提起这个邻居时,除了遥远的帝国传说和浪漫的草原风光,或许更应该看到的,是它在现代化道路上 infraestructura的缺失,和在黄沙面前那场不知尽头的“绿色反击战”。这片广袤的土地,安静,却从不平静。
股票10倍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